跳到主要内容

天地人和∙彩云之南

The South of Colorful Clouds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立体气候特点显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自2018年起,在这片七彩云南的土地上,博世中国慈善中心陆续开展了八个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项目,累计捐赠超400万元,6,000+人直接受益。

Yunnan Province,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One mountain has four seasons, and ten miles of different weather. Since 2018, Bosch China Charity Center has launched 8 distinct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s on this colorful land, over 4 million CNY has been donated, benefiting over 6,000 people directly.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部紧依西藏自治区,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地处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的龙乃村,村内有4.3公里国境线,周边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村内有多株百年老树,佤族传统特色的打歌、跳舞、糯米粑制作等传统习俗保留完好,村民靠单一的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的方式,虽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但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秉承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爱德基金会自2001年起便在当地开展综合发展项目。 “云南省沧源县绿色乡村发展项目”,通过广泛的村民参与,探索出了一个有利于文化和环境保护的绿色乡村发展模式。推动社区参与是项目可持续性的必要保证,项目先后开展了24次各类培训与交流活动,逾300人直接参与并受益,为龙乃村的绿色乡村发展培育了内生力量。

村民代表共同讨论社区问题、项目专家和村民一起讨论村域旅游经营管理与社区发展、外部协作者与村民讨论村域旅游经营管理和社区发展
村民代表共同讨论社区问题、项目专家和村民一起讨论村域旅游经营管理与社区发展、外部协作者与村民讨论村域旅游经营管理和社区发展
村民代表共同讨论社区问题、项目专家和村民一起讨论村域旅游经营管理与社区发展、外部协作者与村民讨论村域旅游经营管理和社区发展
村民代表共同讨论社区问题、项目专家和村民一起讨论村域旅游经营管理与社区发展、外部协作者与村民讨论村域旅游经营管理和社区发展

除了能力建设外,项目还结合村庄实际情况,为村庄完善了水果基地、树屋、民宿等方面的村域旅游基础设施,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村民在水果基地种植了本地品种冬梨、柿子、樱桃、李子、黄果和板栗,小有所成后,村民们采用集中连片、合作管理、示范带动的形式,种植了十亩无花果,既考虑了水果成熟时间与时节,降低了村民日常管理压力,也确保了采摘体验可以在不同季节持续进行。龙乃树屋、旅游厕所、民宿等旅游设施也在项目后期进行了升级改造,为村庄后续以采摘和树屋体验为特色的文旅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村庄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龙乃村农户合作种植水果、项目组与村民讨论水果管护、改造后的树屋
龙乃村农户合作种植水果、项目组与村民讨论水果管护、改造后的树屋
龙乃村农户合作种植水果、项目组与村民讨论水果管护、改造后的树屋
龙乃村农户合作种植水果、项目组与村民讨论水果管护、改造后的树屋

三江并流地区是中国三大生态物种中心之一,该地区的山地社区在精准扶贫项目实施后虽已全面脱贫,但很多项目未能内化为村民的自主发展动力和能力,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实现。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以内生式发展为“三江并流地区乡村振兴项目”理念,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村民为行动主体,将外部公益资源通过一系列项目活动内化为社区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项目聚焦于丽江市玉龙县下辖地区,借助博世的项目支持,巨甸镇金河村的社区村民将不断受国家管控的烟草种植改为梨树种植,也有村民搭建温棚种植葡萄。项目点周边村庄有种植藜麦,藜麦较为适合贫瘠和沥水性强的土质,也适应当地村民粗放式管理的习惯,无论是专门种植或是在果树林里套种,都能为村民带来增收,金河村村民考察学习后,在项目组的帮助下完成了产业转型,项目组更是出资对收获的藜麦进行合规加工并联系销售渠道,保证了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有利于自然生态保护。

梨树种植、葡萄种植、藜麦种植
梨树种植、葡萄种植、藜麦种植
梨树种植、葡萄种植、藜麦种植
梨树种植、葡萄种植、藜麦种植

在九河乡项目点,项目组帮助村民梳理了野生菌采摘、清理、烘烤的全过程,支持当地合作社建设菌类加工作坊,制定了野生菌产业项目,鼓励村民上山采集野生菌,不少村民每年靠捡蘑菇就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村里的妇女每天晚上来作坊处理菌类也能增加收入。此外,村民还学习养蜂,项目组通过帮助村民提高养蜂技术、种植蜜源植物等方面支持村民发展养蜂产业。随着自然环境持续改善,大自然的馈赠也让村民有了更多经济发展的路径。

加工野生菌、白族男子采割树洞蜜
加工野生菌、白族男子采割树洞蜜
加工野生菌、白族男子采割树洞蜜

“希望农户卖出去的一定是优质的、受到市场欢迎的好产品”是“桑梓助农—云南果农种植产业赋能计划”的着眼点,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聚焦“三农”中的农民增收问题,通过“3+X”模式(桑梓小站、桑梓助农团、桑梓研学营+新农人支持),邀请云南省农科院热区研究所的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帮助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车古乡的农民提质百香果的种植技术,种植户学得了修剪、施肥、抗寒防冻等关键技能。项目注重无害化处理、科学施肥以及全面的病虫害防治,有助于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农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让现代农业技术惠及更多新时代农民。

百香果农丰收采摘合影
百香果农丰收采摘合影

云南省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位于南部的红河州聚居着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青山绿水,四季如春”的绿春县,因交通不便,当地很多村民一辈子都没走出大山。上海华阳社区华恩爱心志愿服务社发起的“绣红计划” 培育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项目,立足于云南不同少数民族妇女能织善绣的基础,根据不同民族刺针法,将非遗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相融合,带领当地绣娘创业增收。绣娘们提供的刺绣样本经重新设计组合,被制作成箱包、服装、配饰等商品进行售卖,从设计到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都有绣娘全程参与,绣娘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就能换来幸福生活。“小小绣花针,改变千万家”,项目共帮扶54位绣娘,每位绣娘学到了3种以上的刺绣针法,人均增收超600元。

骨干绣娘培训
骨干绣娘培训

丽江市永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70%以上的妇女因抚育孩子、照顾老人而留守在家。当地村民主要种植传统作物洋芋、苦荞、玉米等,受自然条件限制,产业单一、产值底,文化、农业技术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项目地有丰富的野生药材资源,“阿妈的药园”永胜县农村社区发展协会发起,项目通过赋能彝族妇女,带动她们种植中药材,凭自己的努力增收脱贫。项目共帮扶100户妇女规范化种植了50余亩中药材,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受益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项目为社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基础,巩固了社区脱贫攻坚成果,逐渐形成了“阿妈的药园”这一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品牌项目。

阿妈与药园
阿妈与药园

生活在昭通市大关县悦乐镇新寨村有一户尘肺病家庭,患者需长期治疗,可家庭却没什么收入。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为了帮助尘肺病家庭而发起的“尘肺家庭乡村增收”项目,通过资助尘肺病患者妻子开展养殖、种植等小额创业,支持尘肺家庭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新寨村背靠大山,水草资源良好,比较适合养羊。该家庭患者妻子曾经养过羊,有一定经验,在项目的帮扶下3天便建好了羊圈,并且购买了10只母羊、1只公羊,通过母羊繁殖,不断扩大养羊规模,从而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尘肺妈妈”养羊
“尘肺妈妈”养羊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引擎,博世中国慈善中心致力于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经云南省绿春县教育体育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共同合作下,“点亮新希望-云南绿春困难学生互助行动”以结对帮扶的形式,共帮助68位不同学龄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其减轻家庭负担,助其青春逐梦。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的“美好乡村∙县域社会组织培育计划”,通过扶持当地县域社会组织,为其提供连续两年机构发展支持和项目资助,助其扎根乡村,为村庄产业发展、向村庄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做出贡献。在项目的支持下,彝良县禾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乌蒙山青少年研学基地”,由乡村闲置校舍改造而成,“渔樵耕读”公益游学团队每年增收约5万元,机构还推动小草坝镇大雄村和荞山镇海坝村15-20户村民种植竹荪和断木香菇,每户增收1,000-2,000元;香格里拉市社会服务工作中心则是结合地域特色及政策优势,推动了社工站建设和高原白魔芋产业的发展,与玉龙县巨甸路西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签署魔芋种苗5万元收购协议、养殖猪种10个,合作社净收入达6万元以上。

禾心社工助力当地产业发展
禾心社工助力当地产业发展

青山环绕,碧水长流。博世中国慈善中心将继续行善举、助振兴,秉持初心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