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博世在中国

见字如面:请博世人签收来自远方乡村儿童的一封信

Letters Alive: Dear Bosch volunteers, pls sign for a letter from a child in remote rural area

在文章开始前,请让我问你一个问题

你对乡村儿童的印象,是怎样的?

其实,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儿童是带着不同的特性的。我们不能用片面的认知去看待他们。

这次,请跟随博世人,去撕掉“乡村儿童”的标签,用书信的方式,去触摸真实的他们……

Before reading this article, pls let me ask you a question: what’s your impression about a countryside child?

In different time background, countryside child is also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e cannot view them with a one-sided understanding.

This time, let’s follow up with Bosch volunteers to know about these children by letters and erase the sign of “countryside child”.

Bosch

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是一家专注于乡村儿童心理帮扶的专业公益机构,创始于2008年。

16年来,蓝信封通过招募志愿者与乡村儿童结交笔友,以一年半一对一朋辈陪伴的方式,鼓励孩子在书信空间中的情感表达,并引导其健康快乐成长。孩子可以在书信往来中尽情表达情感,志愿者扮演“树洞”“笔友”的角色,为孩子提供心灵上的陪伴。

从2023年开始,博世中国慈善中心便参与到了“蓝信封”项目中,来自博世通信大使的904封书信,温暖了68位乡村孩子的三餐四季。

我们也有幸采访到了两名来自博世苏州的“蓝信封通信大师”:一位循循善诱的开朗哥哥,一位排忧解难的知心姐姐。他们和乡村留守儿童的故事,不尽相同,却都真实、纯粹、有爱且温暖……

⭐如果你也有兴趣参与蓝信封项目,请阅读此篇文章,文末有报名入口哦!

「我和我的“小孩哥”」来自博世的工程师 Shengqi
「我和我的“小孩哥”」来自博世的工程师 Shengqi

从去年开始,我参加了蓝信封公益项目,收获了我的“小孩哥笔友”。目前我们已来往了17封信,也成为了彼此的“好哥们”。

信中分享内心的爱和生活的sunshine,就像为彼此点了美味的外卖。

留守儿童,是个怎样的群体?

在我最初的固有印象里,“乡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总是容易和“孤独”二字搭配起来。

在我想象里,或许这些留守儿童因为家长不在身旁,也许成长问题和一些想分享的快乐或者烦恼没有一个渠道进行表达,也许会缺少一部分关爱。

我自觉自己是一个比较有爱,也乐于分享爱的人。成为蓝信封邮筒志愿行动的通信大师,也是希望能把我内心的爱和这些小朋友分享,让他们能得到更多关爱,更好地守护这些孩子开朗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

Bosch

但事实证明,我有点陷入自己的“固有印象”里了。通过书信,我触碰到了真实的乡村留守儿童,也慢慢明白了和弟弟妹妹们沟通的要义。

如果大家也想加入这个“传递爱”的项目当中,那我就作为过来人,来给大家传授传授经验吧!

用平常心与纯粹感,去对话

与我配对的小笔友是一名来自广东省某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别看我们已经来往17封信,起初的通信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开始交流经常是我写了很多内容,想更快地了解他,走进弟弟的内心。也会忍不住站在大人的视角,给他说一些道理。比如当弟弟跟我抱怨“学习压力大”“考试压力大”的时候,我会站在师长的角度,告诉他成绩不是那么重要,要更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诸如此类的大道理。

但是我发现小朋友的回复却很少,也没有什么内容,甚至只有一两句话。这和我想象中的沟通不太一样,心里难免失落。

我立马寻求身边做老师的朋友的帮助,想知道小朋友为什么不太想交流,经过朋友建议与自我反思,我明白讲道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方式,对于他来说,写信也许有一种“写作业”似的负担。于是我开始调整策略,当作朋友一样去与他沟通,不再说教,不再去做“长辈”。

后来,我会多说一些我自己的事情,比如我去哪里旅游了,最近学了什么,遇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反而激起了他的兴趣,会主动问我问题,话也变得多了起来。我还会配上丰富的图片,让他多看看他不曾了解的世界!

Shengqi给小笔友分享他在德国留学时的见闻
Shengqi给小笔友分享他在德国留学时的见闻

和“小孩哥”做朋友的感受是...

渐渐地,我发现我已经开始与他“同频共振”,我也发现这个弟弟和我小时候还挺像的——一样的调皮爱玩,一样的好奇心旺盛,一样的简简单单豁达乐观。

我现在戏称这位小笔友为“小孩哥”,其实他懂的真的挺多的,乡村留守儿童也绝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信息闭塞,他会跟我一起讨论游戏(幸好我也爱打游戏),还会聊天时用一些网络热梗,还挺有趣的!

Bosch

现在我猜,在他的心中,我应该算是他的一个远方朋友了吧。每次他来信都会很礼貌地给我问好,说挺想我的。被一个素未谋面的小朋友需要的感觉还挺好的,让我感觉自己也是很有价值的。

还记得有一次,是在暑假过后,我本想听他给我分享有趣的假期,没想到在他眼里的假期很无聊。他告诉我,上学的时候还有朋友在身边,放假了同学朋友都和自己的家人去旅游了,而他的父母在外工作很忙,他不想影响父母赚钱,便只能自己在家写作业玩游戏。

Bosch

这令我百感交集,一方面觉得弟弟特别懂事,另一方面也不免觉得心疼。原来在我们儿时,认为是幸福的时刻,比如我们期盼的国庆假期或者暑假,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体会到的可能是孤独。

只希望我的信能给他带来一丝陪伴的温暖,也希望未来能成为他更亲密的朋友,给他一些启发或动力!

通过蓝信封邮筒志愿行动,我想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乡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有自己的快乐,和成长的烦恼。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实实在在地共情他们的感受,不要戴任何有色眼镜去判断孩子的世界。平常心的对待,就是最好的陪伴。

有爱的Shengqi也参加过很多其他形式的公益活动
有爱的Shengqi也参加过很多其他形式的公益活动
「亲爱的小孩,我在」来自博世的HR BP Yixiao
「亲爱的小孩,我在」来自博世的HR BP Yixiao

我和我的笔友小妹妹已经结缘11个月了,在12封书信的往来中,“灵魂伴侣”式的细腻交流让我们读懂了彼此,贴近了内心,这是一次属于女孩之间的“双向奔赴”。

横撇竖捺,一笔一画,让每封信的“你好”变成彼此的拥抱。

你好,我想成为通信大使

通过博世慈善中心发布的邮件,我了解到“蓝信封”这个特别的志愿者项目——通过书信的方式,陪伴、关爱留守儿童

我相信文字的力量与价值,于是果断按下了报名键。报名流程高效而郑重:首先,报名者需要填写一些基本信息,系统会根据所填写的兴趣、爱好、性格、话题等资料智能匹配合适的笔友。为了确保每一位志愿者蜕变为合格的通信大使,我们通过网课和在线答题进一步了解蓝信封书信项目的项目信息及通信规则。

绝知慈善要躬行,在此过程中,我才真正开始了解“蓝信封”:通信大使与小朋友的通信过程全部都在“蓝信封邮筒”系统内完成,通信大使通过系统获取小朋友的信件,再手写回信,拍照上传。

Bosch

蓝信封邮筒就像一个温室,确保我们所传递的书信是温柔的,温暖的,能够给予远方的留守儿童以力量的。

报名的最后一关是自荐信,我有什么特质?我有什么优势?这封信不仅能够帮助项目组判断志愿者与书信项目的匹配程度,也能够帮助我自己梳理清晰成为通信大使的初心。

你好,素未谋面的孩子

和我匹配成功的是一位四川省阿坝州某中学的女孩子。记得第一封信是她写给我的,收到来信我很高兴,但看完内容心情却很沉重。

她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她的性格有些敏感,对自己不太自信。她希望获得一些全新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希望得到老师与长辈的认可和鼓励。我想,这可能是很多留守儿童的共同点吧——渴望获得关注,渴望有人见证自己的成长与突破。

面对这些孩子,我们需要尽可能地给予情感上的安慰,给予满满的安全感。

Bosch

其实,我对她的心情也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是一个敏感细腻的人。自己淋过雨,便想为他人撑把伞。

通过文字,我能够敏感察觉到她的情绪,从而给到温和的反馈和引导。我认真写下实用的学习技巧,也努力结合她描述的现状去帮助和鼓励她。我希望她能够感受到,有人在关注着她,有人愿意陪伴她。

我和她建立笔友情谊已经11个月,来回通信有12封,我们逐渐建立了信任与默契。作为通信大使,我不过多分享自己的事情,更多是关注她所关注的话题。

Bosch

Yixiao认真耐心地为小笔友分享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如今,她也会关心我过得怎么样,甚至还会敏锐察觉到我只言片语间的情绪,反过来鼓励我,这让我感到无比温暖。如今,她的文字更快乐、更自信了:这次考试,我的学习成绩进步了;我参加了运动会400米跑,还得到了名次。

在她的要求下,我们交换了照片。这个向我敞开心扉的小女孩,在我心里变得更加具象化了。

按照蓝信封的规则,志愿者和小朋友在通信周期一年半内不能私下见面或交换个人联系方式。我和我的小笔友都很期待,未来有朝一日能够见面,一起坐着聊聊天。长路漫漫,在正式相见之前,我们见字如面。

你好,欢迎加入蓝信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通过一封封“慢书信”小火慢炖出一份纯粹、诚挚的友谊。

尽管我和小笔友的年龄和成长环境迥异,但当我看到她关于学业、同学、老师、家长的烦恼时,也会回想起自己在学生时代“成长的烦恼”,开导她的过程也是治愈我自己的过程。每个月,我都很期待收到她的来信,我们照亮了彼此,写信成为了一种慰藉。

如果你也相信爱在教育中的巨大力量,如果你也想为这个世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请加入我们吧!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同时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收获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