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上海大鱼”!
A Big Fish with Shanghai Local Style
此鱼非彼鱼!这里谈的上海大鱼,是指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是一个由设计师斜杠青年发起的,逐渐形成跨专业设计与社会工作协作的社区社会组织。该机构所打造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项目“在2022年成功入选博世中国慈善中心项目公开征集,并且最终获得了资金支持。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条“大鱼”的世界,看看它有何奇妙之处。
Shanghai Big Fish Community Design Center is a social organization initiated by five cross-professional designers born in the 1980s who are deeply concerned about community building and social innovation. They initially hoped to explore how design can truly serve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and bring better results. It has a lot of social value and started to take active actions starting from the Xinhua Road neighborhood in Shanghai.
问:博世中国慈善中心
答:上海大鱼理事长 何嘉
问:先简单介绍一下机构的情况吧。
答:大鱼营造成立于2018年,从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发起并扎根发展,围绕社区更新、创新社区治理等社区需求持续开展街区整体营造行动,并逐渐拓展,支持上海乃至全国十几个社区推进了一系列全过程、参与式的社区发展工作。大鱼营造的主要工作包括围绕社区更新的公众参与,系统性的社区营造计划,社区内生行动与自组织的支持赋能,可持续的社区运营与街区创生等。
经过不断地讨论,大鱼营造的伙伴们确定了“人人参与共创美好社区”的共同愿景,并将“支持人人都能成为社区设计师”作为使命,并致力于成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创变者、践行者、赋能者。
问“你们机构成立的初衷是什么?目前大致运营情况如何?
答:社区营造有非常多的定义,大鱼营造的定义比较简单,就是:“和社区中的人一起,用最适合且有创造力的方式,持续行动,营造属于大家的社区”。
与社区营造相关的工作非常多,大鱼营造的切入点是从公共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多方参与开始的。回顾2017年,我与联合发起大鱼营造的几位设计师伙伴形成了一些共识。
我们意识到:在一个社区/一座建筑的生命周期里,作为规划师、建筑师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其实只是几个瞬间,尽管影响巨大,却未必是决定性的。我们需要更积极地与人建立连接,让持续对社区产生积极作用的生活者、经营者所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网络发挥作用。
随着大鱼营造在参与老社区工作的开展,我们很快的认识到随着社会关系沙化和信任缺失,信息又不对等的情况下,作为核心主体的社区居民很容易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或“公地悲剧”。社区居民很容易仅从自身利益出发无法为公共利益达成合意,或对于政府的福祉性改造产生持续依赖,甚至因为既得利益的改变而触发激烈矛盾。如果改造止步于“面子”但深入不了“里子”,或生产出新的空间硬件但无力经营,那公共福祉的资金就注定无法带来社区居民真实的获得感、认同感的提升,从而造成重大公共资源的浪费。
因此,从社区全过程、参与式发展的角度,社区空间改造的工作只是其中的一环,社区营造应当努力形成长期深耕的计划,包括向前延伸,建立连接与信任,建立对于社区状态、社区议题的共同认知,凝聚共同愿景。同时社区营造需要向后延伸,让在地主体在参与项目持续运营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与赋能在地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并将不同的空间资源和人的资源编制成一张共享的社区网络。
2021年开始,以活化一条衰败的社区弄堂里的几栋临时建筑为契机,大鱼营造在新华路街道支持赋权下,打造了上海第一个综合性的社区营造枢纽阵地——新华·社区营造中心项目,定义其为激发本地居民交流协作、参与社区共治的“美好生活共创平台”,也是培育全国社造人才,助力各地社造土壤与地方创生的共学场、实践场、展示场。
如今,通过边参与、边建造、边运营、边迭代的推进方式,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成为了上海乃至全国最具标志性的社区营造支持中心。
大鱼营造的工作体系中形成了几部分的关键板块:
首先是社区的共同愿景与计划:助力社区形成基于既有现状的共同认识,与社区中的多元主体共创面向未来的共同愿景,并产出系统性的策略计划。
第二是空间与内容的载体打造:围绕物理空间改造和社群共创活动的开展,通过全过程参与,塑造承载和激发在地内生动力、促发社区交往与合作的公共场所。
第三是持续编织与赋能社群网络:以全过程参与式的宗旨促进社区里的不同个体、空间连接融合,并持续支持赋能社区成员以最合适的方式,形成共益的行动者社群网络。
第四是持续良性运营与街区创生:探索社区中多元主体联协合作的共益框架,并通过活化在地空间与社区内部、外部社群的资源,形成在地资金、动力、人才与文化源源内生的可持续运营机制。
如今大鱼营造发展到了15名全职员工左右的规模,其中一半为跨专业的设计师,一半为社会工作、社群运营为主的社区营造师。除新华路街区作为主动深耕探索的社区外,还在支持上海市其他6个社区的参与式发展。同时,在积极参与上海市乃至全国各城市的社区规划师、社区营造师培力赋能计划。
问:关于新华·社区营造中心能多介绍一些相关信息吗?
答:好的。新华路街区有一条衰败多年的小弄堂叫做345弄,它位于新华路的中心位置,内有五栋小楼,属于90年代产业园区内建造的临时建筑,已超期使用,因权责不清,矛盾重重,一度成为新华路街区的治理难题,几乎要被拆除。
2021年,新华路街道与无证房屋所属企业达成共识,必需形成一个政府、房屋所属企业、社会组织联合的多方合作框架,活化这个弄堂的公共空间和几栋房屋资产,以公益作为起点,以提升公共服务,并实现良性运营的共益价值的兑现作为目标。 于是由街道牵头,大鱼营造与房屋所属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主动承担负责筹款与运营,选取4号楼先期打造上海第一个综合性的社区营造中心。
由于2022年上半年的疫情冲击,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改造的第二阶段面临暂停。走出疫情后,项目团队决定一边恢复与社区的参与式互动,一边继续小尺度,以简洁、环保为主的硬件改造,一边开启合作招募与试运营。通过渐进的推动和测试,一方面将社区参与贯穿始终;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连接资源、探讨合作;一边从试运营中学习,迭代经验。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于2022年7月举办“社区开放日”,项目团队邀请社区成员以快闪活动、参与式调研、工作坊等形式参与进来,创想疫情后社区韧性复苏的可能性,激发了社区巨大的参与热情,为社区营造中心的重启注入了动力。
8月,新华·社区营造中心80%建成,内部功能模块也初步清晰,项目团队发布了社造中心主理人计划并开启了社区营造中心的试运营。社区主理人计划邀请社区伙伴共同参与社造中心运营实验,活用空间、发起各类行动并将行动测试转变为未来社区营造中心的内容模块。
9月,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正式开放,并举办了第五届新华·美好社区节。新华·美好社区节是新华路街区一年一度的连接在地社群、友好商户、社区达人,以一场草根艺术节的方式庆祝年度社区营造成果的品牌活动,它通过包含社区市集、文艺演出、行动者分享会、在地原创作品展、项目发布等各种形式呈现。它已形成了一个传统,即每次社区节都结合一个社区议题,选择一个相应的场所并以节庆激活的方式探讨场所的可能性。
在整个过程中,社区成员参与设计、搭建,并延续参与到改造后的运营和自组织活动中,让居民成为空间的主人。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空间发挥的效能评估,主动迭代空间,逐渐让人人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使用公共空间。
伴随新华·社区营造中心的投入使用,新华路街区整体营造中构建的支持体系植入其中。包括三个赋能项目:“与社区握手的行动营”、“一平米行动营”和“人人营造师计划”。
2023年1-8月间,经统计: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共发起、支持各类活动超过250场。其中90%以上为不依靠政府采购的社区成员、社会创新组织自发发起的活动。累计接待人数难以统计,预估超过50000人。
累计合作社会创新机构超过40余家,其中包括儿童友好、人宠友好、可持续、公共艺术、弱势群体服务等议题,还涉及设计、健康、文化、社群等领域。
累计接待各类正式参访60余次,非正式参访不可统计。
以空间深度支持自组织7家,深度支持社区主理人7家,获得国内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
问:了解!那目前机构面临了哪些挑战与压力呢?
答:尽管目前“社区”是热词,但面对如此系统、复杂的社会/社区问题,巨大的社区体量,当下还迫切需要更多的有专业能力、整合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创新能力的组织或者个体投入到社区发展这个领域。当下爆发的社区建设需求与整个社区营造领域综合团队与人才数量、能力的不足之间存在很大矛盾。
社区规划、社区更新、社区营造等工作,在国内还没有被定义,或者找到一个被验证的最有效的方法。我们需要更多元的主体种类、更多样的组织形态、更多种的切入角度、更多种的行动策略、更细颗粒度的实践创新。这不仅是一种倡议,现有组织各自的创新与模式探索,自身已成为一种社会责任。
社区营造需要策略规划师、设计师、协动者、社群运营者、赋能者、传播者等多样的角色。社区营造组织可以是这些专业者的集合,也可能是松散但可同频协作的联盟。
因此我们希望回应这一挑战的策略是:将大鱼的经验转变为知识,从知识转变为方法论和产品,让大鱼突破当下的瓶颈,让“有效果”变的有效率。
大鱼营造正在尝试将参与式的工作经验转变为知识,形成方法论和赋能产品。包括:
对团队内部赋能:针对社区设计师、社区营造师的专业画像、专业技能形成能力模型。针对可验证的成熟方法形式数字化模板与工具包,并在组织内部形成共学的机制与文化。
对社区赋能:形成不同参与层次的赋能体系,包括研发社区设计工具包,通过卡牌形式视觉化的呈现议题、角色与社区要素,支持参与者可以梳理整合社区资源与社区关系 、模拟协商议事场景,以小组合作方式促成众人合意的提案,提升人人都可获得的社区设计的能力。
问:好的。最后一个问题,畅想一下你们和对博世慈善中心的合作发展景愿吧
答:大鱼营造成立五年以来,一直在基于社区议题持续迭代组织的战略与业务模式。目前,大鱼营造是一个兼具跨专业社区设计团队和在地化社区发展组织两种角色合一的多元化团队形态。
大鱼营造下一阶段的战略可以浓缩为一句话——”通过空间枢纽网络支持行动者社群网络”,并推导出大鱼营造主线业务,“空间产品”+“支持赋能产品”+“行动者社群运营”三大部分。
这意味着大鱼营造和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必须迈出大胆的一步,既作为一种需要自主良性运营的支持性枢纽,同时挑战不容易预设量化的成果,承担创新试错的成本。大鱼营造也进入到了超出原先知识与能力储备,必须生产新的知识,且去训练自身新的能力的阶段。
我们期待与博世中国慈善中心这一重要的公益生态伙伴相结合,在社区发展议题下开展生态伙伴合作,如:支持更多社区设立他们的支持型社区公共空间载体和社区营造支持体系;支持孵化更多的社区营造行动者发展为深耕社区的社区发展组织;共同编织社区发展的行动者网络。就这些了,感谢!